上月某日晚餐時,八歲的兒子興奮地說:“今天,班主任老師給我們講了中國和美國的小學生守則。您上小學時的學生守則是什么?”顯然,他為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多了一個“他者”而自豪。我無言以對,因為我已經全都忘卻了。我暗自思忖:這位年輕的班主任老師能有國際化視野,真是難得。同時,我也隱約意識到班主任老師在工作中遇到了種種疑慮和困惑。為了這令人尷尬的忘卻,我找來了中、英、美、日四國的小學生守則,仔細研讀,其中蘊涵可謂豐厚深廣。
學生守則是一個民族接人待物和思想方式的體現,是造就未來人才的行動指南。這些看似簡單的思想線條塑造著未來青年們的精神世界。讀罷四個國家的小學生守則,可謂“憂從中來,不可斷絕”。
教育是生長指導,對于一個睜大了眼睛看世界而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的人,應該教給他們什么?
以現實生活為起點,給他一個自己能預見的奮斗目標,逐步增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,使他成為生活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。這樣才能培養(yǎng)出積極的建設者而不是麻木的看客。一個遙不可及、完全展開的目標與兒童的直接經驗和知覺沒有關系,它只是一種模糊的情感渴望,不能產生關于當下行動的清晰藍圖。如果把這種抽象、模糊的目標強加給天真活潑的兒童,他們不理解,也不喜歡,更不會產生為之努力的內在力量。
領會自己與周遭世界的正確關系是一個人精進的前提,勤奮與敏感也由此而生。對現實關系的無知與掩蓋會導致思想麻木,懶惰懈怠。通過機械的重復和灌輸,讓兒童依附或屈從于那渺茫的目標,無異于把他們捆縛在對他們毫無意義的鏈條上進行折磨。長此以往,那些鮮活生動的兒童就會失去敏銳的心靈,對事物的精細變化熟視無睹,對世事人情日趨冷漠。一個人只有專注于正在發(fā)生的事情,才會有對事物深刻、清晰、敏銳的感知。人類智慧最巧妙、最狡猾的一招是把實現人的希望挪到一個不能明確表態(tài)、不可捉摸的境界里。這實際上是對現實挑戰(zhàn)的回避,是懦弱的表現。能夠直面正在發(fā)生的事情,表達自己的判斷,迅速地行動即是勇敢,面對外部的誘惑能拒絕亦是大勇。對于兒童來說,不喝陌生人的飲料,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就是克服物質誘惑;不保守壞人的秘密,不與陌生人說話,需要克服與生俱來的恐懼感和孤獨感,這也是生命的凱旋。學生守則看似微末,實是一民族氣質稟性,理想追求之表征,不可小覷。
社會生活的經久不衰需要教育和學習,把最有價值的東西,在最恰當的時機教給最有希望的人,成為一切教育的理想。
什么是最有價值的?如何把握時機?誰是最有希望的人?時代格局、社會風氣皆由人造,什么樣的教育造就什么樣的國民,什么樣的國民造就什么樣的國家。一國之民依據怎樣的原則成己待人,決定了他們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命運。
最簡單、最有用的應該先教,這樣才能使一個生命得以生存和發(fā)展,所以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。
生存不是茍活,發(fā)展不是放縱。生活是按照一定的節(jié)律,通過對環(huán)境的行動,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。對于任何一種生物而言,如果不能控制環(huán)境施與它的各種力量,它就會消耗殆盡。沒有比按時吃飯、按時作息更基本的常識了,這不是人為的規(guī)則,而是天然秩序。秩序是事物的靈魂,沒有秩序也就沒有自由。學校之所以神圣,就在于它是展示秩序與和諧之所,是培育自由與平和之地。寧靜的心境,潔凈的心田,清晰的目標是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一生事業(yè)的基礎,對一個人的成長最有價值,真有智慧的人拒絕用它與貌似美好實則虛妄的善去交換。
生活的世界變動不居,學習是沒有固定點的持續(xù)運動。學習意味著注意,意味著傾聽,注意變化的細節(jié),傾聽萬有的合聲。真正的學習沒有過去和未來,只有當下。能夠隨機點化是教育最高的境界,也是教育的困難所在。教育是要讓真正的學習發(fā)生。任何事件都發(fā)生在特定的環(huán)境中,都有發(fā)動的時機,唯有敏感的心靈才會捕捉到這個轉瞬即逝的機會。說慣了抽象話語,面對現實生活無所用其心的人,從來都沒有真正學習過。
對于教育者來說,最可悲的莫過于一輩子站在教育的門外“喊教”,而從來沒有做過一件真正與教育有關的事。教育是具體的,學習也是具體的。沒有真正的學習,就沒有真正的精神成長。
精神上的造詣與個性的形成是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完成的。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這個世界就會歸于死寂。學習首先是一種溝通。尊敬師長、按時到課、舉手提問、缺課請假都是溝通的必要準備,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。因為你心誠意篤,整裝待發(fā),萬物才會皆備于你。精神振作、毫不懈怠、全心全意學習的人,缺課了一定會補上所缺的課業(yè)。因急事離校,必定會向老師索要所誤功課的相關資料,全部的作業(yè)他一定會自己完成,聽課有困難一定會向老師請教,因為他不放棄任何一個成就自我的機會。這種“待機”狀態(tài)是人鮮活生動的體現,與之接觸者看到他生命的躍動,也就歡欣鼓舞地予他幫助,予他鼓勵,這樣的人是最有希望成就自己的人。
思想和行為的習慣是一種保守的力量,維持著社會的結構。教育是對經驗的改造而不是通過規(guī)則養(yǎng)成習慣。如果學生被訓練成“一團行動著的習慣”,我們就找不到生動活潑、當機立斷的個體,只能見到按部就班、遵照指令運行的機器。學習不是對過去的重演,不是遙遠將來的預備,而是對當下發(fā)生事實的決斷。教育應給“學生”一種開放、清晰、具體的指引,使之建立起有限范圍內的和諧,在振奮和努力中擴大自己經驗的深度和廣度,留下自己可以辨識的行動軌跡。
教育的節(jié)奏要與生命的節(jié)奏相合。浪漫的故事、悅耳的聲音、具體的方法是兒童最好的精神滋養(yǎng)。生動的事例勝過抽象的理論。教育者應該依著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點他們、召喚他們,而不是把自己都沒有實現的內心渴望強加于他們,這是一種無形的戕害和生命的浪費。
通過不同國家的學生守則,審視我們目前的教育現狀,我們不但可以找到社會問題的癥結與根源,而且能看到通向未來的路。蒙臺梭利所說的“兒童生活在成人的暴力世界里”對教育永遠是一種有力的警示。(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與文化研究所 王立志)
【延伸閱讀】
中國小學生10條守則
1 熱愛祖國,熱愛人民,熱愛中國共產黨。
2 遵守法律法規(guī),增強法律意識;遵守校規(guī)校紀,遵守社會公德。
3 熱愛科學,努力學習,勤思好問,樂于探究,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。
4 珍愛生命注意安全,鍛煉身體講究衛(wèi)生。
5 自尊自愛自信自強,生活習慣文明健康。
6 積極參加勞動,勤儉樸素,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。
7 孝敬父母,尊敬師長,禮貌待人。
8 熱愛集體團結同學,互相幫助關心他人。
9 誠實守信言行一致,知錯就改有責任心。
10 熱愛大自然,愛護自然環(huán)境。
英國小學生10條守則
1 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。
2 背心、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。
3 生命第一,財產第二。
4 小秘密要告訴媽媽。
5 不喝陌生人的飲料,不吃陌生人的糖果。
6 不與陌生人說話。
7 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,破壞家具。
8 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。
9 不保守壞人的秘密。
10 壞人可以騙。
日本小學生7條守則
1 不遲到;進校后不隨便外出。
2 聽到集合信號時,迅速在指定場所列隊;進教室開門窗要輕;在走廊和樓梯上保持安靜,靠右行。
3 上課鈴一響即坐好,靜等老師來;聽課時姿勢端正,不講閑話,勤奮學習。
4 遇遲到、早退、因故未到等情況,必須向老師申明理由,有事先請假。
5 嚴格遵守規(guī)定的放學時間,延長留校時間要經老師許可。
6 上學放學時走規(guī)定的路線,靠右行,不要繞道和買零食。
7 遇地震、火災等緊急情況時不驚慌,按老師指示迅速行動。
美國小學生12條守則
1 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。
2 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。
3 提問時舉手。
4 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。
5 缺席時必須補上所缺的課業(yè),向老師或同學請教。
6 如果因緊急事情離開學校,事先告訴你的老師并索取耽誤功課的相關資料。
7 所有作業(yè)必須是你自己完成的。
8 考試不許作弊。
9 如果你聽課有困難,可以約見老師尋求幫助,老師會高興地幫你。
10 任何缺勤或遲到,需出示家長請假條。
11 唯一可以允許的缺勤理由是個人生病、家人亡故或宗教節(jié)日,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課都是違規(guī)。
12 當老師提問且沒有指定某一學生回答時,知道答案的都應該舉手回答。
(作者:王立志, 來源:光明日報) |